医院、市场、患者……需共解长期体重管理难题股票推荐配资。
撰文 |医学界编辑部
2025年《柳叶刀》全球分析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患者将达到6.27亿[1]。肥胖已成为中国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中分别有34.3%和16.4%存在超重和肥胖[2]。尽管目前肥胖症的治疗手段越来越科学、有效、丰富,但体重管理是场“持久战”,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减重的目标达成及成果的巩固维护需要长期坚持与管理。
医护人员在长期体重管理中面临哪些挑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挑战?如何通过新兴科技手段有效帮助改善这一局面?除了医院,减重人群能否去减重机构寻求帮助?医院和第三方减重机构能否展开合作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本期,我们希望通过专业医生的分享和小编的走访结果来回答以上一系列问题。
门诊复查还是答疑?
减重医生的“隐形加班”日常
在临床实践中,有减重诉求的超重/肥胖者在各公立医院减重门诊、减重中心挂号后,便可在门诊进行相关检查,并得到医生(有时是多学科医生)帮助,开具“减重处方”,包括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如饮食方案,以及药物处方甚至手术建议。之后可定期在门诊挂号随访,以确保长期的减重效果。
挂号随访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中并不陌生,不过,相较于每隔几个月去门诊随访,当前大多数减重患者更倾向于通过微信、短信等个人联系方式与医生进行更为密集的沟通和咨询。这是因为,生活方式干预是减重的基石,许多患者不需长期用药或频繁复诊,但在日常生活中仍会遇到影响减重效果的具体而琐碎的问题,需专业指导。部分术后患者则认为,体重管理属于医生职责,线上解答足以应对多数生活中的小困惑,无需专程复诊。
而减重医生一般也会默认这种做法,会将回复患者消息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对此,几位青年减重医生对“医学界”透露:“调来减重中心后,确实跟之前的科室不一样,跟患者的交流更加紧密,可以说是非常紧密。”“每天回家就是看手机,给患者回消息,吃饭的时候也在回消息。”
然而,随着肥胖患者数量的逐年大幅增加,专业医疗团队在实际管理中也愈发面临人力与精力上的巨大压力,难免力不从心。对于这一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鹏教授表示:“为了提高患者管理的效率,大多数减重外科医生除了允许患者添加个人微信进行一对一地沟通外,还建立了患者的微信群,每天用1-2个小时在群内解答患者的问题,对患者进行集体管理。”然而,随着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加之医生每日工作时间常常达到10到12小时,线上答疑更是进一步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长,造成“隐形加班”,难免与日常诊疗工作产生冲突。
下班后回复微信消息已被很多打工人视为“隐形加班”,然而对于诸多从事减重领域工作的医生却早就习以为常。医生这样做是出于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但是这些额外精力和时间的付出,都是纯纯的“用爱发电”,并不能对所有患者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长期管理,因此很难保证每位患者都能成功达成减重的目标。
找医生还是找机构?
专业诉求与市场规范的碰撞
医院无法提供“长期体重管理”的“打包方案”,那怎么办呢?面对有减重诉求人群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众多商家纷纷涌入,提供了不同模式的“长期”体重管理方案。小编通过走访发现,目前主要有中医经络疏通配合手法按摩、专属营养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高端1v1服务等几种不同的模式,在一个月、一季度、一年等不同的周期下为大众提供付费减重服务。
高端体重管理机构往往选择挂靠在私立医院名下,先通过“免费体脂检测”吸引顾客到店。检测结束后,工作人员便进一步强调体重管理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随即向顾客推荐门店售卖的长期体重管理套餐(图1)。
图1:某机构体重管理套餐的收费标准
套餐背后,商家为顾客提供如下服务:
由“专业”管理师和营养师组成的服务团队,一对一精细化管理,包括个性化饮食指导、食谱打卡提醒;
由持证中医提供推拿按摩服务;
配备经络疏通治疗设备,周末也能预约。
同时,还有一些收费相对低一些的经络疏通+饮食管理类减脂塑型类大众门店(图2),工作人员通过接受“总部公司”培训,进而进入微信群对顾客的减重及塑性过程进行管理。内容包括:
发布每日食谱;
要求顾客上传每日晨起空腹体重进行记录;
配合企业自制精油及机器经络疏通设备辅助减重。
图2:某机构体重管理套餐的收费标准
不过,此类商家主要以经络疏通-产品售卖为主,生活方式干预为辅,消费者需单独购买精油等产品。一些商家甚至承诺若两年内顾客体重反弹可免费再次服务,不过附带标准相对复杂,消费者需仔细甄别。
另外,还有一些定制减重食谱的机构,为有减重需求的消费者提供饮食监督和指导。小编在某电商平台上关注到许多此类商家,通常会有较低价格的短期试用,之后推出多种高客单价的长期服务套餐以满足消费者进一步的减重需求。部分商家甚至承诺减重不成功可全额退款(图3-4)。
图3:某电商平台减重管理商家
图4:商家推出的多种减重管理套餐费用
左右滑动查看
市面上大众选择虽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减重本身是需要营养学、运动康复、内分泌等专业知识背景的复杂学科,部分私人减重机构声称配备了“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中医推拿按摩师”等专业人员,对消费者进行减重指导。不过我国目前对于私人减重机构尚且没有明确的相关规范以及资质要求,且获取相关专业人士“头衔”的资格要求也参差不齐,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AI助力优化路径:实践与挑战
整体来看,专业医疗团队在体重管理支持中仍面临着“人手有限、精力有限”的现实困境。与之相对,社会上的体重管理机构则服务模式各异,既有高价但资质存疑的所谓“高端”团队,也有仅凭简单培训、缺乏专业保障的大众化门店。行业良莠不齐,规范性与专业性参差不齐,让患者选择时难免陷入迷茫。正因如此,如何在有限的医疗资源下,既能及时、有效地解答患者问题,又能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提高管理效率,成为了摆在每一个专业减重中心面前的难题。新兴的人工智能或能成为有效解法之一。
张鹏教授坦言:“患者问的问题相似度高,这也促成了AI协助答疑的新工具的诞生。”借助人工智能、设置“阶梯”应对流程和专业对接人员,成为了一种有效解法。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肥胖症诊治中心就有这样的一个AI“小助理”。“在我们科室,当患者在群里提出问题,后台人工智能会进行初步识别,对不涉及医疗诊断的问题进行初步解答。随后,将涉及医疗诊断的重要问题或者难以用AI解答的复杂问题进行分流汇总,由相应的对接人员以及各自的管床医生进行专业答疑,由此提高了管理效率。”该中心主任曲伸教授分享道,“不过,线上问诊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仍然会对所有减重患者进行定期的电话随访,与患者沟通返院进行规范随访。”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沈云峰教授也为我们介绍了其团队应用AI进行患者管理的经验:“我们在管理糖尿病、肥胖的患者中,已有一款不算成熟,但是至少在临床可以尝试应用的一款AI智能软件。它能够通过自动识别患者上传的食物种类来估计算其热量,然后告诉患者该食物成分与热量是否合理。但是,AI的回答缺乏温度,无法完全替代人工。目前该软件还未向公众开放。”
付费or免费?需要考量
患者接受度、费用设定等问题
当然,人工智能目前尚未达到完全智能化,尚难以满足部分患者在门诊治疗或手术治疗后对于长期管理的专业化咨询需求。针对这一现状,有学者提出,既然减重机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那么不如通过设立“线上问诊费”或“长期健康管理套餐”等付费咨询模式,使公立医院能够更好地回馈其专业服务和持续投入,同时保障患者获得更为规范、科学的管理与随访。
那么,患者能否接受公立医院的付费咨询模式呢?哪些因素会影响患者的接受度?小编就此类问题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办的“科学减重蓝蜻蜓行动”之“首都减重名医面对面咨询公益行”活动现场,对部分前来咨询的市民进行了询问。
王女士表示,家人在接受减重手术时,已经支付了较高的检查费和手术费,因此她认为,术后管理本应属于医院的常规服务,不应再额外收费,对此类付费模式持保留意见。大部分现场咨询减重手术相关事宜的市民也不约而同对此表示赞同。而张先生则认为,像自己这种不需要进行减重手术,只需要进行生活干预方式减重的人群,咨询的大多是关于日常饮食等较为简单的问题,如果每次都需要挂号并支付问诊费用,既耗费时间又增加经济负担,性价比不高,因此也不太能接受此类付费咨询方式。
沈云峰教授分享看法:“我们观察到临床上进行长期付费管理的患者并不多,这与患者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对慢性疾病的管理认知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这需要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张鹏教授补充道:“付费咨询平台对于长期体重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其在费用设定和患者接受度方面,仍存在现实考量。”
能否引入第三方平台?
专业和规范是一切工作的前提
那么,针对在医院门诊就诊过的减重人群,后续的长期咨询与管理能否引入第三方健康管理平台来进行更加系统化、精细化的患者管理,以确保患者减重的长期效果呢?沈云峰教授认为:“首先,第三方机构要具有医疗数据管理能力,获得国家网络安全认证,避免医疗数据泄露,保护好患者的隐私。其次,平台工作人员要具备相关的医疗行业经验,例如与医生进行签约,或组建专业的多学科医疗团队,包括内分泌医师、减重外科医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等。此外,第三方平台还需要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保证医疗规范。”
关于第三方管理平台是否可以和医生团队进行分工,协同管理?曲伸教授认为:“可以将专业诊疗工作交由医生负责,不涉及专业诊疗的日常管理工作可由第三方平台进行。”曲教授进一步强调:“第三方管理平台必须专业、规范,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
参考文献:
[1]Kerr, Jessica A et al.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1990–2021, with forecasts to 2050: a forecasting study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The Lancet.
[2]Pan XF, Wang L, Pan A. Epidemiology and determinants of obesity in China.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Jun;9(6):373-392. doi: 10.1016/S2213-8587(21)00045-0. Erratum in: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Jul;9(7):e2.
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浩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