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2月配资门户导航,“赴美接舰参战学兵总队”正式成立,总队长为黄埔一期的陆军中将潘佑强,副总队长为海军中校魏济民和海军少校许世钧。
1945年1月24日,一千多人的学兵总队从重庆朝天门码头开往成都新津机场,开始了接收美国赠送军舰的万里越洋远行,这一场跨越半个地球的奇幻之旅,先后经过印度、澳大利亚、美国、古巴、巴拿马、墨西哥、日本——去的时候还没有正式操作过军舰的学兵们,返程时身边已经没有了一个美国海军教官,接收的八艘军舰,都是他们自己开回来的。
在千名学兵的越洋奇幻之旅中,最为奇特,读者诸君可能最感兴趣的,就应该是印度的孟买和古巴的关塔那摩了——这两个地方大家太熟悉了:印度人说孟买再不努力就被上海追上了;关塔那摩是古巴的地盘,但是那里却有最臭名昭著的美军关塔那摩监狱。
八十年前的印度孟买和美军建有军事基地的关塔那摩是什么样子,读者诸君可能会想象出一半:看2025年的孟买,或许就能知道八十年前那里是什么样子,但当年的关塔那摩是不是很凶险,大家可能就未必会知道了。
当年为了支援中国抗战,美国决定向中国赠送八艘战舰——那八艘战舰在今天可能不起眼,但是对苦苦支撑的民国“海军”来说,则是天降大礼包:排水一千四百五十吨的护航驱逐舰两艘、排水一千吨的扫雷舰四艘、排水量八百五十吨的海岸巡防舰两艘。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一百二十九辑刊发了当年接舰海军士兵杨克铭、胡征庆、陈显扬、熊晫、刘福祥五位合著的《抗战期间赴美接舰归国亲历记》(本文黑体字均出于此),据他们回忆,当年的国军海军已经不能叫做海军了:抗战前夕,南京海军部直辖的军舰有五十多艘,总排水量只有万多吨,抗战开始不久沿海就全部被日军占领,海军舰艇除大部被击沉外,又在长江下游又自沉了一部分堵塞航道,仅剩下的十多艘破旧的炮艇,撒退到川江,海军也就变成了“江军”。
当年的一千多名海军军官和学兵,虽然是优中选优,但仍有一些人骨子里极度不自信:“有个学兵他向一个美国兵大诉其在中国内地生活太穷、太苦,他十分羡慕崇拜美国的生活,他不愿意当中国人,认为只有当美国人才最幸福,他乞求美国兵设法帮他加入美国籍。他的谈话被另一个同学听到,传出后引起了大家气愤,认为他有辱国格,有失中国军人的身份,把他狠狠揍了一顿。”
任何时代的热血青年心目中“国格”都不可辱,军人更是如此,他们用拳头说话,长官们也假装不知道,甚至还鼓励他们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奋起反击,比如他们在迈阿密期间,一家电影院因为看交通大学毕业的学兵瞿伟民长得很黑,误认为他是“中国黑人”而不肯卖票给他,于是在“学长(前期有一些空军也在美国受训)”的鼓励、长官的默许下,十多个学兵组团去了那家电影院:“看他们卖不卖票,如果拒不卖票,就强行冲进去,谁要阻拦,就不客气用拳头说话。”
当年的一千多位海军学兵,绝大多数来自著名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政治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东北大学,南开中学、立人中学、中正中学、求精中学、志诚中学,能在那些名校上课的都非寻常家庭子弟,再加上一些东南亚、香港的爱国学生,大学学历的超过一半,大家见多识广且自尊心爱国心极强,自然不会忍气吞声,而且当年美军也是这个脾气——他们也跟中国海军打过架,谁能打就服谁,绝不打小报告找后账:“以后,还发生过因美国水兵无理轻视中国水兵,而引起冲突打架的事。很快,中国水兵骨头硬的名声传遍这个城市,我们大摇大摆出入各个公共场所,也没有再发生过公开无理拒绝的事了。”
海军学兵在迈阿密的日子过得不错,尽管也出现了军官克扣贪墨他们补贴的蒋军司空惯见之事,但他们毕竟是学到了真正的军事技能,而他们受训的基地,就是美军强占的古巴关塔那摩:“关塔那摩海港是古巴东南沿海的一个天然良港,它控制着大西洋入加勒比海的航道,位置重要。从1903年起,美国即强行租借关塔那摩港作为海军基地。”
海军学兵们以专业的眼光发现,美军强占关塔那摩,就是看中了那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它的入口处狭窄,仅三公里,进入港湾后,水面宽阔,有七十平方公里,能停泊大批重型军舰,在美国多年经营下,已经有了大型码头、仓库、船坞和修理厂。
当年还没有美军监狱,但是战术科目训练和海战实弹演习已经够这些第一次接触现代化军舰的年轻人受的了:关塔那摩属于热带气候,甲板滚烫能煎鸡蛋,机舱下更是比桑拿房还闷热,再加上军舰在风浪中摇晃,大家都吐得一塌糊涂。
先关塔那摩训练确实很艰苦危险,但营区内设有商店、俱乐部、电影院、游泳池、露天球场,还有古巴华侨开设的中餐馆。总体来说日子还算过得去,起码跟印度孟买相比,关塔那摩简直就是天堂了。
前面咱们说过,接收美舰的海军学兵家境大多很好,他们到了印度,确实有些很不适应,首先就是那里的味道:“我们也看到在那些豪华大楼前和人行道上,却蜷缩着一堆堆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穷苦印度人。在离大街不远的小街上尽是低矮的棚户,挤满了贫民,街旁摆满各种小食摊,一些印度人盘腿坐在地上,用手抓吃食物,小食摊前散发出一股股刺鼻的类似大蒜的气味。”
印度气味怪,那是全世界的共识,笔者再怎么复述学兵们的回忆,也不如读者诸君在网上看到的只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本土并没有经历什么战争,所以富人的生活依旧很安逸:“孟买背靠青山,面临阿拉伯海,海湾景色秀丽,在环山半腰中,有幢幢风格各异的别墅,在繁华的市中心区,高楼大厦林立。孟买没有遭到直接的战祸,也没有受到轰炸,呈现出一片和平繁荣景象。”
什么时候富人的生活都不会太差,尤其是在战火没有烧到的地方,印度的富人生活可能要比当年大多数中国人活得好:“大街上行驶着各种车辆,小汽车、公共汽车、电车、人力车,夹杂在车辆中有缓缓而行的大象,孩子们骑在象背上怡然自得,好似中国农村牧童骑在水牛上的神情,街中还有牛在悠然散步。”
实事求是地说,1944年和1945年的中国也很穷,贫富差距也很大,但是在那些家境较好(估计也没有现在的普通人家好)的学兵看来,印度还是太穷了:“田土干裂成硬块,形成道道裂缝,禾苗枯萎,许多饥饿的印度农民,在路边徘徊。他们赤裸着上身,瘦骨嶙峋,根根肋骨清晰可见。在一条干涸的河边,一群干瘦的男男女女、跪在地上,双手合掌,对天不住叩头,像是在祈祷求雨。最可怜的是那一群群的孩子,有的半裸,有的一丝不挂,全身皮包骨,而肚子却异样鼓胀呈现严重缺乏营养,光着脚在那被烈日晒得发烫的地面上直跳。”
田野间站满了穷人,城里火车站的穷人更多,穿行其中的极少数富人就更显眼了——请原谅学兵回忆文章中关于味道和场景的描述,笔者并不能完全复述,我们只能说孟买的火车站就是乞丐的天下,站台周围挤满乞丐,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蜷缩一堆躺在地上的,乞丐中还有缺腿、缺胳膊的残疾人和带着狗的盲人,枯瘦如柴白发苍苍的老人、抱着婴儿没有上衣的妇女 :“在站台上进出的还有穿着白色长袍的印度男人,有的额上脸上涂着五颜六色的横纹条(这是表示等级身份的记号)和穿着华丽纱笼民族服的贵妇款步而过。有些妇女装饰奇特,鼻孔的外面凹处嵌上金制的装饰品,镯子不仅戴在手腕上,足踝上也戴着脚镯。也未见有人发善心施舍。”
印度富人的照片好找,穷人的照片也不少,但是很遗憾,很多照片都真实得太可怕,不处理的话发出来会引起读者诸君的不适,所以笔者只能选一张人物比较“胖”的做配图。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有穷人和富人,但是像印度那样八十年不变的味道,可能就十分罕见了,即使是当年同样贫穷落后的中国,似乎也不会在空气中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怪味。
那八艘接过来的军舰,当然没有用在抗战之中,因为军舰尚未回国,日本就宣布投降了,那八艘军舰有的起义,有的去了台湾,而接舰学兵跨越半个地球的奇幻之旅,却会让我们想到很多:关塔那摩依旧被美军占据,印度的味道还是那么磅礴,那些已经改变和永远都不可能改变的状况和味道,读者诸君又会作何评价?去过印度的朋友,一定知道现在孟买是不是已经相当繁华?那里的空气中,还一人弥漫着类似大蒜的气息吗?
浩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